新加坡:对于64岁的严培芬(Yim Pui Fun,音)来说,追求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一周又一周地爬楼梯,一层又一层。
当她爬的时候,她的步伐开始动摇,她的呼吸变得更加困难,她的脚步更加吃力。但乘电梯是不行的。
这一次,她在6分34秒内到达了39层组屋的顶层。
64岁的跑塔者严培芬(Yim Pui Fun)在组屋一栋楼里爬了一层又一层。(视频:中央社/吴京生)
“疯狂”和“疯子”只是她的朋友用来形容她的一些词。
从大学前开始,Yim女士就是一名狂热的跑步者,她在寻找新的冒险时偶然发现了跑塔——一项在高大的人造建筑上奔跑的运动——并参加了2001年的吉隆坡塔马拉松。“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它,”Yim女士告诉中央社。
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她参加了无数的比赛。
2001年严培芬在吉隆坡塔马拉松。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严培芬自2001年以来一直是一名狂热的跑塔者。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她为此获得了奖牌。她的无数奖牌整齐地装在塑料袋里,证明了她对路跑和塔跑的双重热情,奖牌放在客厅的两个玻璃盒子里。
在另一个房间里,她领奖台上的奖杯占据了桌子的很大一部分。
这是严佩芬在过去20多年里参加的众多跑塔比赛中获得的一些奖杯和奖牌。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她并不孤单。
75岁的吉米·林(Jimmy Lim)在2004年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中开始尝试跑塔。
75岁的跑塔者吉米·林。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“我们在谈论垂直马拉松,他们说这并不容易。然后我想试一试。”
这激发了他持久的激情,他不断寻找机会参加本地和海外比赛。
两人每周至少训练两次。
75岁的跑塔者吉米·林(Jimmy Lim)爬这些楼梯毫无困难。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但是,跑楼梯对关节有害,尤其是对老年人有害的观点又该如何解释呢?
Yim女士认为爬楼梯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,减少跌倒的风险。
“到目前为止,我的膝盖和臀部都很好,”她说。
每周六早上,在新加坡众多高层建筑之一的一个安静的楼梯间里,都会聚集一群老老少少的跑楼者。该组织名为新加坡塔跑协会,由爱好者于2020年成立。
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每个月,地点都会改变。对于外行人来说,楼梯的外观和感觉可能是一样的。然而,对于跑塔者来说,楼梯从来都不一样。
这不仅仅是因为环境,尽管它确实打破了单调。楼梯转弯的方向、台阶的高度和栏杆的位置在不同的建筑中都有所不同。这对那些以爬楼梯为运动的跑塔者来说是很不一样的。
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在每次训练中,跑步者都是从一路跑到顶部开始的。
这一次,他们来到了新加坡最高的公共住宅楼——50层楼高的Pinnacle @ Duxton。
该集团继续以8至13层的间隔,直到49层。每个跑步者都以自己的速度跑,年轻的跑者冲在前面。
两名选手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。很快,跑得快的人到达休息点,有些人靠在墙上或坐在地板上,努力喘不过气来。其他人则呆在楼梯间,等待并为老兵们加油。
跑步者在训练期间休息。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“尽管我是团队中最慢的,但我总是告诉他们:‘别等我’,”林铉洙表示。
“但他们说:‘别担心,我们会等你的。’”
同台跑者为75岁的Jimmy Lim加油。(视频:中央社/吴京生)
虽然Yim和Lim仍然经常参加比赛,但他们的重点是健身,并成为塔跑社区的一员。对他们来说,集体训练提供了动力和支持。
对于年轻的跑步者来说,他们的存在是一种鼓舞。
32岁的马克·蔡(Mark Chua)说:“我试图站在他们后面,因为我想确保他们不会摔倒。”他补充说,他很快意识到他们比他强壮,在这项运动中至少比他多15年的经验。
严培芬和林志明与新加坡塔跑协会的其他成员。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24岁的Stella Hadiwidjaja一年前开始跑塔,她说:“当我看到Fun在练习时,她总是那么活泼,充满活力。”
“我可以想象50年后自己会像她一样。”
(图片来源:中央通信社/吴金生)
有话要说...